期刊目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封面,一键订购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网址:http://www.jqte.net
1984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是国内惟一兼容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学科的国家级期刊。本刊紧跟国际计量经济学前沿,强调科学方法与中国现实经济相结合,注重理论方法研究,同时跟踪国内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学科动态,引领学科发展。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目前设立现实经济问题、理论方法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
三大能力及其影响
刘丽伟 高中理 周密
研究目标:探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三大能力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研究方法:从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支撑制度能力的视角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0~2017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2000~2017年全国农业经济数据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三大能力间的耦合程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初始发展程度较低,但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在排除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经济增长后的回归结果表明,现阶段影响农林牧渔总产值的主要是技术能力,而且只有技术能力与组织能力等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林牧渔总产值提高。研究创新:从能力成长的视角研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价值:为“十四五”时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深层次转变提供经验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技术能力 组织能力 支撑制度能力 耦合度
我国涉农企业应用互联网的分布、结构与效应
王邵军 范鹏飞
研究目标:分析我国涉农企业应用互联网的分布、结构与效应。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利用统计学和多期倍差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应用互联网的涉农企业总数和普及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互联网技术正在快速与涉农产业融合。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可以提升涉农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份额和平均工资,进而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动态分析显示,互联网对于涉农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仅在短期内有效,而对市场份额和平均工资的影响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此外,互联网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所有制、地区、规模和发展阶段的涉农企业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研究创新:剖析了涉农企业应用互联网的分布和结构,并从生产效率、市场份额和平均工资三个角度较为全面地评价了互联网对涉农企业经营的影响。研究价值:本文对于涉农企业未来发展、互联网技术与涉农产业融合以及新时期乡村振兴,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涉农企业 互联网 多期倍差法 农业现代化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综合
测算与影响因素分解
刘晓宁
研究目标:对21世纪以来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全景把握。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海关微观数据,运用需求信息反推法全面测算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并采用动态MP方法对质量变动的存续和更替效应进行分解。研究发现:2000~2013年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外资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国有和民营企业则表现出一降一升态势;一般贸易产品质量整体低于加工贸易,但二者发展趋近;中等技术出口产品质量始终低于低技术产品,而高技术产品绝对质量的提高是中国出口整体质量提高的主要动力;出口持续时间长的少数企业贡献了较大比重的出口份额,且持续时间越长整体质量水平越高,而大量国际市场“一轮游”企业成为拉低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出口产品质量变动的存续效应大多为正,而更替效应基本为负,整体质量的提升更多来自存续出口企业间的市场份额再分配。研究创新:结合企业的进入退出及其出口持续时间,采用动态分解方法探讨出口产品整体质量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价值:通过较长样本期的综合测算和分析,为中国出口贸易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口产品质量 综合测算 企业进入退出 因素分解
异质性投资协定及其对中外价值链
关联的影响研究
刘斌 李川川 张秀杰
研究目标:基于投资协定异质性视角,研究中外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同时考察协定代际变迁的转型升级效应,探讨投资规则代际升级对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方法:构建以中外投资协定条款内容“覆盖力”和“约束力”为核心的协定深度指标,采用双受限Tobit模型进行实证估计,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影响渠道。研究发现:中外投资协定显著促进了双边价值链关联,深度越深,促进效应越强,并且协定代际变迁提升了上述正向效应,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然稳健。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投资协定主要通过促进双向投资、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与削减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三个渠道增强中外价值链关联。研究创新:系统评估出投资协定异质性指数,实证检验深度协定的动态及代际变迁效应,并考察了影响效应的中介渠道。研究价值: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投资谈判、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依据。
关键词异质性投资协定 价值链关联 代际变迁 机制分析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
及收敛性研究
马玉林 马运鹏
研究目标:科学测度中国各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深入分析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测算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运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模型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各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且较为相近;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绝对差异经历了“上升-下降”的过程。具体来看,东部区域绝对差异经历了先降后升最后又微弱下降的态势,中部区域的绝对差异总体波动幅度较大,后期呈下降趋势,西部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样本考察期内,东中西部区域均未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区域不仅都存在σ收敛,也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更科学的测算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而研究其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情况。研究价值:揭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演变趋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科技资源 配置效率 核密度 收敛性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
蔺鹏 孟娜娜
研究目标:测度和探究中国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真实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动态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评估六大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及动态演化趋势,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动态空间SDM模型解析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时空分异和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六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均主要源自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和组间差异,各城市群GTFP增长的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表现出较强的空间β条件收敛性和俱乐部趋同特征,且β条件收敛呈现出显著的时空非对称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创新:基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评估和解析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动态演进、时空分异及空间收敛机制。研究价值:为持续改善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经济效率提供理论支撑,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优化区域一体化空间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时空分异 动态空间收敛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对资本市场信息
效率的影响研究
杨松令 刘梦伟 张秋月
研究目标: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基于2006~2019年31个省份及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从区域上看,金融科技对各地区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促进效应表现为西部最强,中部其次,东部最弱;从行业上看,金融科技对非富余产能行业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富余产能行业。机制分析发现,微观层面信息效应、中观层面补助效应和宏观层面关注效应分别是重要的中介传导机制。研究创新:首次将金融科技发展与资本市场稳定纳入同一个研究分析框架中;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揭开了金融科技发展如何影响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可能机制。研究价值:对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引导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科技 信息效率 资本市场 数字经济 市场稳定
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
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
谢婼青 李世奇 张美星
研究目标:测度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考察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出发,运用谢婼青和朱平芳(2020)综合指数构建方法从四个维度构建衡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模型考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排名依次是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现“U”字形影响;随着商业银行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强度,有效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增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体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打开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进一步讨论不同所有制下商业银行的影响效应后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有一定的政策性作用。研究创新:在完成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的基础上,探索普惠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金融排斥关系,并在金融科技的视角下,研究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价值:为我国发展普惠金融,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与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金融科技 普惠金融 商业银行 盈利能力
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
非均衡性与地区差异研究
韩兆安 赵景峰 吴海珍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并分析其特征、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比较来看,省际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生产阶段,数字经济生产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纵向比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和上海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常年保持领先地位。观测期内,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波动上升,且有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尤为明显。省际数字经济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0.01%;中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自组内,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则主要来自组间。研究创新: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字经济测算框架并完成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进而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及三大区域数字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明确了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地区差异,对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 规模测算 非均衡性 地区差异
—END—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期刊